记者12月8日从省商务厅获悉,目前我省已按商务部和农业部的要求,完成了12个农超对接试点项目。
这12个农超对接试点项目总投资近8600万元,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等手段,推动我省农产品更高效、安全进入省内外超市。这一举错不仅对农产品保鲜、标准化、品牌化起助推作用,而且可通过降低流通成本,对平抑农产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据悉,我省开展的农超对接试点模式是“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即由农产品流通企业确定农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数量和品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在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技术指导下,按要求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形成自主品牌,通过流通企业的冷链和物流配送系统,直接进入省内外超市和宾馆。
在试点工作中,海南永青公司、海南惠民农产品出口配送公司、海口大吉畜牧公司、三亚南果公司等8家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了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试点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5588.47万元,主要用于新建或扩建冷库、购置制冷设备设施等;琼海福松公司、陵水鲁宏农业开发公司等4家企业实施了农超对接试点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669万元,主要用于新建和改造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果蔬分捡包装生产线及装卸工具等;与这些流通企业相对接的三亚南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我省12家合作社,开展了农超对接中快速检测系统和品牌项目建设,总投资1325.4万元。
通过试点,我省农产品流通企业增加了冷库容量,提高了鲜活农产品预冷、冷藏、加工能力;完善了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合作社农产品检测能力,提高了检测水平;扶持培育了一些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品牌意识。据估算,试点项目投入运营后,12家农产品流通企业预计可新增年销售额42946万元,新增出口额429万美元,降低流通成本3585万元,新增覆盖农户数2.23万户。
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已向这些试点企业拨付24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据了解,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只是商务部开展的“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省还将以这一试点为契机,在推进农产品进专业集配市场、进大型农贸市场等方面开展更多工作。(记者罗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