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小型化、慢节奏理念打造150个风情村镇
鉴于风情小镇与城市规划的不同,《规划》提出了风情小镇(村)规划应按照“4S+4L”的规划理念,把风情小镇打造成使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的基地、国内外游客休闲旅游的胜地、海南国际旅游岛内涵的有机部分。4S,即小型化、慢节奏、景观性、可持续发展;4L,即低能耗、原生态、景观多样化、理性开发。
在海南风情小镇建设时序方面,《规划》确定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打造50个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100个风情村、10个旅游名镇、20个旅游名村。其中,10大旅游名镇包括和乐镇、博鳌镇、天涯镇、海棠湾镇、龙楼镇、尖峰镇、吊罗山乡,铺前镇、水满乡、兴隆华侨农场。
根据发展需要,《规划》还设立了近期建设项目库,即确定了2010年-2012年的主要建设项目:通过2年时间,对兴隆镇、博鳌镇等10个镇及20个风情村进行建设。2013年-2015年的主要建设项目为,对铺前镇、和乐镇、尖峰镇等15个镇及30个风情村进行建设。
“一镇一色、一村一品”
确定8种建设发展模式
目前,风情镇、村旅游均朝着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方向发展。《规划》结合海南实际,提出了7种风情旅游小镇建设和发展基本模式:原生态文化依托型、民俗风情展示型、产业带动型、大区小镇型、主题开发型、保护提升型和复合型。同时,风情小镇的乡村旅游功能,要求乡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旅游活动。《规划》按照“一镇一色、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确定了海南乡村旅游的八种模式。
1“森林氧吧”模式,指依托海南的热带原始森林,以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从事颐养身心、健康休闲、舒适度假的活动场所,适合在吊罗山、黎母山等镇发展。
2“休闲农庄模式”,指以海南丰富的热作农业资源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采果、垂钓、食宿,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
3“民俗文化村”模式,指以海南黎苗少数民族建筑、服饰、风俗生活形式以及生产方式为依托,集中展示少数民族风情,以提供少数民族风情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综合接待场所。乐东的扎灶村、东方的白查村、五指山的水满乡和初保村等中部村镇建设民族文化村,大有潜力。
4“古村聚落”模式,指以海南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满足游客对古村历史和文化体验需求,能够在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达到古村落建设与文化保护的目的。三亚的保平村、海口文昌的铺前镇、十八行村、荣堂村等均有发展潜力。
5“乡村俱乐部”模式,指通过农村资源,吸引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的场所。海南可利用水库、湖泊建立垂钓俱乐部,还可建设以登山为主的“野外探险”俱乐部。
6“租赁农园”模式,就是农民将土地租给市民作为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园地。市民的主要目的是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友。
7“农业教育公园”模式,指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经营形式。教育农场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并建立展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
8“乡野公寓”模式,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的景观地带建成或利用原有特色民居改造而成,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海棠湾、博鳌镇、天涯镇等著名风景区附近的村镇均能发展度假公寓模式。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设计3大乡村旅游产品
在提出8种建设发展模式后,《规划》对风情村镇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规划,并设计了美丽海南、休闲海南、欢乐海南3大主题乡村旅游产品。
美丽海南——乡村风光旅游产品,以海南乡村自然生态、观光农业、田园风光为基础,重视乡村农事活动和农耕文化的开发,并策划以农业丰收为主题的咖啡文化节、椰子节和“农业园庆丰收”等系列节庆活动。
休闲海南——度假休闲旅游产品,以休闲、康体、养生、度假为主题,通过整治风情镇村环境,改善卫生状况,建设诸如客房、餐饮等设施,并针对游客需要,开辟综合性的度假村,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服务。
欢乐海南——节庆旅游产品,以冼夫人、公期、三月三等节庆活动依托,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民间演绎和节庆文化,开发主题不同的产品形式,让游客参与到乡村民俗活动中。(南国都市报/记者 张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