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周月光)中德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不仅唤醒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同时,创造性开展田头学校教农民农业技能,有力促进项目区内农民增收。据统计,项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两年增加654元。
“以前,水稻有虫害,大伙都不知道买什么农药。因为没有人知道害虫的学名,没办法买到合适的农药。”王享琦是五指山市水满乡水满村村民,他告诉记者:“后来村中开办了一次田头学校,水稻有什么虫害,大伙都知道买什么农药对付。去年全村水稻平均亩产增加120多斤。”
王享琦说的田头学校,是项目实施单位把专家请到田头来,通过举例、示范、展示等直观方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技能。去年4月份,多名病虫害防治专家来到水满村田头,给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病虫害防治课,帮助村民把各类病虫害与防治农药对上号。
中德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的出发点是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但不是单纯地保护,而是开发性地保护。项目点普遍开展田头学校,手把手传授农民各类实用技术,不仅唤醒农民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同时,还通过对农业地方品种和农业野生资源开发,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南梗是保亭响水乡的贫困村,曾有不少茅草房。现在家家户户住进新瓦房,还有几户村民盖起楼房。脱贫的背后,是项目实施单位通过田头学校传授农民种植技术,引导村民在村前屋后的山林下种植益智、牛大力等南药植物,通过产量大幅增加来提高农民收入。去年该村一户村民种植益智收入达到2万元。
省农业厅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陈廷源说,田头学校不是把农民请到教室听课,而是把专家请到田头示范,能够有效传授农业增收技术,这是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的一个创新,有利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