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八所3月15日电 (记者梁振君 特约记者卞王玉珏)农村土地、资金、人力分散,不利于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如何才能打破农民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模式?东方市给出的答案是:成立专业合作社,农民抱团闯市场。
去年12月发起成立安康阉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家镇水东村村民符高祥,没料到自己养的鸡今年能卖到平均20元/斤,已卖出的2000多斤鸡让他入袋4万多元。而在合作社成立前,相互压价竞争让养殖户损失不少。
原来,去年上半年有老板到村里买鸡,已和符高祥谈好阉鸡的价格为18元/斤,没想到同村村民符某却压价到16元/斤,该老板见状便转为向后者订购100只。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符高祥和符某等5人以现金入股的方式成立合作社(多则七八万元,少则四万元),社员之间不再相互压价竞争,转为统一购苗、统一销售,互助合作,既扩大养殖规模,又提高了收入。
东方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时间可追溯至2007年8月,当年我国第一部规范合作社发展的法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施行。东方市去年也出台扶持发展合作社补贴办法,对年产值逾20万元的合作社给予一年一次性补贴2万元。
此后,合作社在东方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目前该市已成立合作社176家,其中仅三家镇就成立100多家,范围涵盖养殖、种植、农机服务等。各个合作社均有章程、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等。
合作社既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还改善农民在采购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等方面的市场地位。符高祥说,以合作社的名义采购鸡苗,采购价较之个人采购价便宜0.2元/只。
“这是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最佳途径。”三家镇委书记郑琪琳认为,农民必须联合起来闯市场,否则一盘散沙,啥都干不成。
东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难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合作社资金少、规模小,一般十几个人便组成合作社;一些合作社成立后仍基本处于单干状态,成效甚微。
郑琪琳说,合作社还面临贷款难、贷款手续繁杂等问题;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开拓市场能力弱等。
处于襁褓中的合作社,其发展尚需有关各方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