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谋划农资监管长效机制 |
伪劣农资坑农有望根治 |
|
周月光 实习生黄佳琪 |
本报讯(记者周月光 实习生黄佳琪)农药杀不死害虫,化肥不能帮助庄稼快长,这些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现象有望根治。日前,省农业厅在乐东县召开现场会,通报上半年农资打假情况,谋划农资监管长效机制。
上半年,围绕农资供应和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全省查获假劣农资近3万公斤、108台件,货值4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13万元。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现象依然猖獗。
8月12日,省土壤农化监测中心在琼海、万宁、陵水、屯昌、儋州等11个市县市场上抽检81个肥料样本,合格产品只有42个,其中有的复合肥氮磷钾总量只有5%,甚至有复合肥氮、磷含量为零。
假冒伪劣农资猖獗,据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使低价的假冒伪劣农资有了市场;二是农资从岛外大量进货,但岛内没有农资定点批发市场,进货渠道小而散难以控制,农资质量监管难;三是岛内农资经销企业规模小,缺乏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甚至还存在流动摊贩沿街叫卖的情况。
据介绍,为根治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现象,我省将从多个方面建立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全省农业部门将建立农产品质量与标准机构,专职监管农资质量;支持有信誉的农资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吸引基层供销社或农资经销商加盟,形成规模经营,构建农资进出主渠道;建立农资综合执法机构,省农业厅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总队,各市县成立执法大队,全面增强农业执法能力;建立监管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对农资质量进行抽查,并公开抽查结果,使消费者放心,经营者有责任,地方政府有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