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南野生稻如何走出濒危困境? |
该资讯由: admin 编辑 发布时间为:2008/7/30 来源:中国环保报 |
|
|
|
“海南野生稻正大面积地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如不加以保护,它将淡出我们的视线,而这势必会危及粮食安全,这并非危言耸听。”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孟卫东研究员日前发出呼吁。 海南野生稻自然居群大量丧失 “近几年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海南省各市(县)野生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海南野生稻资源正遭受破坏,”孟卫东说。 据介绍,由于垦荒、养殖、放牧、环境污染及恶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南省野生稻的自然群落正迅速减少,有的分布点已经灭绝。 作为中国野生稻资源最丰富的海南和广东,普通野生稻的1182个分布点已消失了80%;药用野生稻保存下来的分布点也只是原来的3%~5%;疣粒野生稻已有12.9%的居群灭绝,83.9%的居群处于中度和重度外界干扰下。 孟卫东说,据资料统计,海南岛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野生稻3000多亩,目前面积锐减。他说,袁隆平院士曾在三亚南红农场找到的“野败型”野生稻,现在其原生地一株也没有了。 “经济活动对野生稻资源破坏较大,海南野生稻资源呈逐年减少之势,实在令人痛心。”孟卫东说。 孟卫东介绍说,尽管近几年海南省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保护情况仍不容乐观。目前在全省已发现102个野生稻自然群落,但至今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野生稻原生环境保护区仅有6个。另外,保护区缺乏后续保护资金,保护工作十分被动。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调研员金羽博士认为,假如野生稻灭绝了,这不仅是一个物种的消失,还将事关人类的粮食安全。因而,保护现存的野生稻资源尤显迫切。 没有海南野生稻就没有中国的杂交稻 海南省农科院有关专家介绍说,野生稻蕴藏着大量的抗病虫、抗旱、耐寒、高产、优质和高光效等优良基因,是水稻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杂交稻一定要从野生稻中寻找母本。 海南是我国普通野生稻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海南野生稻的发现和利用,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以我国袁隆平教授为首的一批水稻育种专家,利用在海南省三亚市郊发现的普通野生稻不育株为突破口,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使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由解放初期的1亿吨提高到现在的5亿多吨。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野生稻大会上,我国有关著名水稻专家坦言,没有海南野生稻就没有中国杂交水稻。 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海南农业科学院研究表明:海南普通野生稻最原始,海南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丰富,高于广东、广西、云南、江西和湖南等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孟卫东说,海南同时拥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3种野生稻,这在全国并不多见。以上3种野生稻已被国家确定为二级保护濒危物种。 野生稻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中心亟待建立 “摸清野生稻家底是保护的前提,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目前正委托省农科院开展野生稻资源调查,查清野生稻的种群分布情况,为今后保护野生稻保护编制规划提供依据。”金羽博士说。 孟卫东对海南野生稻保护也提出了几点设想: 一是针对海南省不同自然群落野生稻的保护现状,分别采取异位保存、异位保护、设立原生境保护区等方式,加强野生稻的保护。科学建立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争取3年~5年时间内新建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10个以上。 二是将科研部门作为技术支撑纳入保护区建设体系。 三是建立野生稻种质种茎异位保护圃。 四是开展海南野生稻保护生物学研究,为海南野生稻保护的决策提供依据。 孟卫东建议,应在海南建立野生稻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中心,利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统筹规划海南野生稻的保护;同时,建设“国家级野生稻异地保存种质圃”,保护国内外濒危灭绝的野生稻资源;并适时开展野生稻生物学及遗传特性、抗逆性鉴定、基因发掘、种质创新等研究工作。另外,还可利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的人才优势和海南野生稻资源优势,牵头在全国策划一些野生稻保护与利用研究方面的大项目,建立起野生稻保护的长效机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