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70元一天都招不到人。”连日来,三亚芒果种植户洪肇铭正在为芒果的采摘和包装发愁,因为找不到足够的工人,他的芒果上市受到影响。
农业劳动力出现紧缺
洪肇铭已经在三亚种植芒果17年。他告诉记者,目前是水果收获季节,哈密瓜、西瓜、芒果等同时上市,农业劳动力供不应求,纵使工资不断上涨也解决不了用工紧张的问题。而且近几年,劳动力的成本支出越来越大,已逐渐接近总成本的一半了,打破了原来的劳动力、农药、化肥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不仅仅是芒果种植户,哈密瓜种植户陈川武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村里没有剩余劳动力”
陈川武是三亚本地人,在2年前成立了红礼哈密瓜农民专业合作社,而且合作社又有很多本地的农民。按常理陈川武招工应该很容易,但陈川武却告诉记者,在三亚本地根本招不到工人。
“设施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本身就要大于普通种植。”陈川武说,依他目前的种植情况,100多亩设施大棚,按照每三亩地两个人的配置,需要人工65个以上。而他们合作社里的农民只有十几个,仅这一块儿就有50个劳动力的缺口。
“现在村里的劳动力也不够,年轻人要么到城里打工,要么从事其他服务业。”陈川武说他曾到多个村庄去招工,但效果并不好。他的说法也得到部分村干部的认同,三亚市凤凰镇妙龄村党支部书记李国雄表示,现在该村并没有剩余的劳动力,一部分青年远赴深圳、广州等地打工,一部分人经政府部门培训,选择在三亚酒店、旅游景点就业,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仅能满足种植冬季瓜菜和基本水田的需要。
种植户远赴内地招工
记者在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村采访时发现,在该村种植哈密瓜的工人清一色来自贵州和四川,甚至包括管理工和技术工。
“本地工人贵,并且农忙时节还不能保障用工。”哈密瓜种植户王先生告诉记者,本地工人大多还有自己的土地和作物,农忙时根本忙不过来。
他告诉记者,这些工人都是他通过熟人从内地一个个招来的,每个月给1000元固定工资,并签订长期用工合同。
“哈密瓜种植期为3个多月,加上下一季作物3个多月,工人实际工作时间只有7个月,但我们却付一年的工资。”王先生说,从表面上看是多付了5个月的工资,但如果请零工或作物被耽误,支出可能会更多。
据了解,现在有不少种植户都打算到内地招长期合同工。
让农民既不离土也不离乡
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也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就强调要在第一产业内消化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让农民“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实现农村经济大发展。
专家表示,针对现状,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建立农业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让招工和找工对接起来;适当发展机械化生产,如成立农机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时,避免单一向城市转移的模式,要在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同时,培训农业技能,引导各年龄段农民,实现就地转移,以满足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作者 王勇 徐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