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亚5月4日电 (记者孙乐明 通讯员蒙胜国) “老李,你今天出手多少?我卖了5捆400多斤。”“我也差不多,今天长豆角价格好,我每斤卖到3元8角。”虽然冬季瓜菜收获接近尾声,但今天的三亚南滨农场大门口的集市依然热闹非凡,商贩的叫卖声混杂一起,此起彼伏。
“收购商都是冲着南滨‘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品质来的,”农场白超队职工胡德泉说,高峰时,一天就有上百部大卡车,把南滨瓜菜销到岛外。
98%职工成菜农
近年来,南滨农场按“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要求,使反季节瓜菜成为职工增收的品牌产业。经多年培育,农场的万亩瓜菜基地已形成规模效应。眼下正抓紧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把3000亩旱地改造为水田,使冬种瓜菜种植面积由1.2万亩增加到1.5万亩。
农场先后被农业部和海南省评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2007年12月,南滨瓜菜拿到了直供港澳地区的通行证。
农场还建立瓜菜运销商及职工档案制度,试点推行农产品“条形码”,使南滨瓜菜拥有“身份证”,保证瓜菜上市100%检测,100%凭证出岛,100%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
截至目前,南滨发展冬种瓜菜的生产队已达20个,面积1.2万亩,总产量3.3万吨,总产值9900万元,纯收入4600万元。农场近2000名职工中,98%的人参与种植瓜菜,职工人均收入达2.8万元。
产业聚集繁荣小镇
如今,南滨农场瓜菜生产形成了种苗提供、农资技术、收购运输、劳资服务、住宿餐饮共同发展的局面,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农场附近的商业街,50多个收购档口一字排开。收购商冼先生说,高峰时,所有的收购档口都挑灯“夜战”,数百人忙着过秤、分拣、打包、装车,每个工人每天工钱超百元。
农场自营经济办技术员卢海生说,光是南繁路上的农资店就有22家,有的分店还设到边远生产队。经营的化肥、农药、农机等,品种多、数量大。科技服务也很完善,种植户一个电话,省农技110的服务站,免费服务就可直达田间。
在农场场部,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家庭旅馆、餐饮、副食品批发、服装店等生意兴隆。南滨农场小城镇成为“海南农垦现代园林式生态示范城”,外来流动人口达1万多人。
眼下,农场又盯上更高端市场。在一片20多亩的钢结构大棚里,长着紫色的豆角、紫色云朵一样的生菜、粉红和金黄两色的南瓜等新鲜品种。
场长吉家校介绍说,这是新试种的有机瓜菜,测土配施有机肥、滴灌、病虫害防治、专人记录湿度和温度等,都用的是新技术。试种成功后将扩大面积,产品将主打超市和五星级酒店等高端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