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海口4月24日讯 (记者周月光)解决岛内“菜篮子”问题,关键是什么?答案是做大“菜园子”!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立足岛内市场,利用岛外市场,岛内“菜篮子”供应主要部分应该来自岛内“菜园子”。
对于当前岛内“菜篮子”问题,各级政府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省政府决定,今年4月8日至5月8日,对进岛瓜菜车过海费用实行全免,海口市拿出3000万元用以平抑全年菜价……各项措施出台后,在气温回升、内地蔬菜生产进入旺季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岛内菜价很快回落。
“‘菜篮子’问题日益突出,深层次原因是全国性的城市化加快,城郊菜园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蔬菜需求越来越大。”对“菜篮子”问题,海口农业局调研员苏少雄有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平抑菜价建立长效机制,必须做大“菜园子”,从生产环节入手,才能做实“菜篮子”。
海南是全国人民冬季“菜篮子”,但是冬季一过去,原来种菜的田地都转为种水稻,本地“菜篮子”供应超过60%要靠岛外调进,因为岛内常年菜基地越来越少。
长流镇龙头村是海口市重要蔬菜供应基地,2000年时村里的菜地近2000亩,而现在不足1500亩。记者在这里采访发现,菜园附近近几年挖出不少鱼塘。一位菜农说,这里地势偏低,排水灌溉设施不好,大雨大淹,小雨小淹,种菜成本越来越高。一亩地种一茬青菜,化肥、农药、水费等成本800多元,而一茬青菜只能卖2000多元,扣除劳力等成本基本不赚钱。
“现在,养猪有补贴,种水稻也有补贴,运菜进岛免过海费,岛内农民种菜为什么不可以给补贴呢?”苏少雄说,鼓励农民扩大种菜面积,就要通过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种菜积极性,比如基本菜田的水利建设应由政府投资。
今年4月22日,省政府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讨保障“菜篮子”供应的长效机制。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我省将重点在海口、三亚等市县郊区水利设施较好的地块建设淡季瓜菜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以五指山、定安、屯昌等中部地区为主的淡季瓜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坡地瓜菜,力争“十二五”末,全省淡季瓜菜面积30万亩、产量60万吨。同时,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今后5年将建成以海口中商农产品中心市场为龙头,以三亚、万宁、琼海、陵水、东方等14个市县级市场为分中心的全省农产品流通体系,推动岛内瓜菜产销走向产业化。
研讨会上,有关部门还提出,以城镇常住人口人均蔬菜每天1斤标准,建设常年“菜篮子”生产基地,力争“菜篮子”70%由岛内生产供应;按照满足全省重点市县7天的需求储备量,建设冷藏设施;用2至3年时间,建立覆盖城市的平价店,平价店蔬菜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