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范南虹 实习生黄英霏 通讯员陈文)我省农民科学种田意识提高快,不仅使用农业科技,还主动与科研院所合作,参与科研项目研发。日前,记者参加澄迈县沙土村“番薯脱毒苗快繁技术研究”现场评议时,看到了这件新鲜事。
“植株抗病毒能力强,薯形大小均匀,色泽好,表皮无损,商品率高。”当沙土村甘薯合作社负责人王文克听到专家如此评议该村农民种植的脱毒番薯时,开心地笑了。如今,沙土村脱毒番薯已成功打进上海大超市。
据了解,沙土村从1996年开始种植番薯,所采用的番薯种苗是农户借用日本品种种苗自行嫁接繁殖的,但由于长期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留种,导致病毒积累,使得番薯产量下降、品种退化严重。“过去种的番薯不值钱,合作社成立之初种植的番薯只有0.8元/斤,因为果形不合格,还曾遭到超市退货。”王文克说。
优良种苗成为番薯产业发展瓶颈,去年沙土村甘薯合作社的农户们一合计,主动找到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寻求科技帮助。获悉此情况后,该所认为番薯种植市场前景广阔,为了填补我省番薯脱毒苗技术的空白,探索与农民科研合作开发的新模式,便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启动“番薯脱毒苗快繁技术研究”项目。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培育出“番薯脱毒苗”,还与合作社共同建立了50亩“番薯脱毒苗扩繁”基地,解决了该村优良番薯种苗供应难题。
项目负责人、粮作所所长孟卫东介绍,目前,项目组已开发出高系14号和紫薯山川紫的脱毒种苗,正在开发11个新优良品种,脱毒番薯苗商品果产量比同类番薯高20%,平均结薯时间提早15天以上,且薯型长、圆润、皮色好,按目前市场价计算,每亩产值达4400元以上。
当天现场会上,评议专家组听取了“番薯脱毒苗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的汇报,并进行了田间考察。从番薯长势、产量、薯形、商品率等方面,与农户自留非脱毒苗、日本进口繁育苗对比,发现脱毒番薯外观、色泽、表皮破损程度、抗病毒等方面,都优于后两者,优等果率分别高60%和3%。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从技术上将番薯病毒控制到了最低,解决了我省番薯产业发展中的种苗瓶颈问题,实现了科技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对这种由农村合作社参与项目研发的农业科研模式,专家组更是给予高评,认为这种模式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难题,应大力加以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