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海口5月28日讯 (记者范南虹 通讯员田婉莹)上百亩香蕉地一片凋零景象,叶片发黄、植株枯萎、果实瘦小……昨天下午,在海口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前往临高县南宝镇好贤村一香蕉基地,考察枯萎病侵袭带给蕉农的巨大损失。
5月26日至27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邀请国内外从事枯萎病防治的专家,联合在海口召开了香蕉枯萎病致病机理和防控策略学术研讨会,互相交流、探讨以及借鉴枯萎病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共享研究成果,共同防治枯萎病。
研讨会上,专家们就各自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做了介绍,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香蕉枯萎病防治还没有重大突破。实地考察时,管理蕉园的史秘忠向专家介绍,这个基地约370亩,是2007年6月在一片荒地上开荒种下香蕉的,去年收了230万斤香蕉。从2008年5月开始,香蕉枯萎病迅速在蕉园蔓延,采取了多种防治方法,均告失败。史秘忠指着枯黄的香蕉叶告诉记者,未染病前,平均每株香蕉挂果在50斤左右,染病后仅有30斤,并且很多香蕉树都枯萎致死。史秘忠痛心地说:“至少减产40%,而且果实瘦小,果形不美观,很难卖上好价钱。”
专家们认真考察蕉园后,初步诊断是栽种了带病蕉苗引发大面积枯萎病。经过讨论,专家决定在史秘忠管理的蕉园建立试验基地,对土壤全面消毒,采用生物菌防治方法,一年后观察试验效果,以期为香蕉枯萎病防治提供大田试验数据。
来自美国、北京、广东、广西、福建、深圳等国内外从事枯萎病防治的近两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