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周月光)山兰稻以前是在山上种的,现在实现了下山种植。省农业厅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负责人介绍,去年在中德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区内,山兰稻成功种植100余亩,今年力争扩大到300亩。
山兰稻是海南特有的一种旱稻,千百年来一直是深山居民的传统粮食作物。这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作物。每年春季,居在深山中的人们全家出动砍山、烧山,播下山兰稻种子,不施肥料,不喷药,也不浇水。如果发生病虫害,对付的办法也很传统:用烧过的木灰散在稻秸秆上。由于一切靠天,产量不高,每亩约300斤。
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民村农民卢德平说,由于产量低,不施肥料,必须大面积种植,并且每年重新砍山,才能有足够的产量保证一家人的口粮。建省之后,为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封山育林力度不断加大,山兰稻种植才逐渐减少。特别是山区推广杂交水稻后,绝大部分农民不再种植山兰稻。山区不少十几岁的小孩甚至都没见过山兰稻的样子。
2006年,中德合作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实施后,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恢复山兰稻种植,把这个物种保存下来。
不准砍山,上哪儿种植山兰稻?在项目的支持下,6个项目定点村在山脚、村头等坡地试种,每亩地产量也有200多斤。卢德平去年种植1亩多地的山兰稻,产量300多斤,市场价格非常好,每斤达到6元多。由于成本低,与杂交水稻相比,经济效益更好。
卢德平说,新民村总共有106户,去年种山兰稻只有16户,而今年有90多户要求种植,只是目前种子比较紧张。
在保亭响水乡南梗村采访时,记者发现,村民种植山兰稻的愿望也非常强烈,但同样面临种子紧张的问题。
省农业厅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陈廷源说,山兰稻未来利用潜力巨大,要把这个物种保存下来,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中德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将拿出专项资金,搜集、购买山兰稻不同的品种,免费发放给项目区内的农民种植,同时还继续拿出专项资金,直接给种植山兰稻的农民发放补贴,力争项目区内今年山兰稻种植面积达到300亩。 |